自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上市以來,至今已有一周年。
一年來,全國碳市場情況如何?除電力行業外,其他七大重點行業何時納入碳市場交易?業內重點關注的高質量發展又該如何推動?
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冰清、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黃明和譜尼測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綠色低碳部總監李霞。
全國碳市場運行健康有序,市場規律顯現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海環交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國碳市場總共上線運行242個交易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2億元。其中,掛牌協議交易累計成交量3259.28萬噸,累計成交額15.56億元;大宗協議交易累計成交量1.61億噸,累計成交額69.36億元。
從交易價格來看,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以來,每日收盤價在41.46元/噸—61.38元/噸之間,7月15日收盤價為58.24元/噸,較啟動首日開盤價上漲21.33%。
陸冰清表示,總體來看,全國碳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市場隨履約周期呈現合理波動。
面對波動,黃明以3個月的數據為例進行分析:上海環交所數據顯示,2021年12月成交量(1.36億噸)占全年總成交量的76%。今年3月CEA交易量最低,只有708,554噸,交易額39,968,819.90元。隨后4月和5月CEA的交易量有所恢復,但6月碳市場的日均交易量又較5月環比下跌69.1%,導致6月日均收盤價雖高達59.1元/噸,當月的成交總額卻在成立這一年以來排名倒數第二。
據此,黃明表示,全國碳市場上CEA的交易和價格整體表現出“履約效應”,即非履約期交易不活躍,臨近履約期交易量迅速增加、價格大幅上漲的特征。
“全國碳市場活躍度隨碳排放管理周期呈現合理波動,交易活躍度和日均交易量在履約期前后達到峰值后趨于平穩。短期市場表現主要受階段性配額供需情況影響,總體符合一般市場規律?!标懕褰忉尩?。
此外,據黃明分析,CEA交易量和價格在政策影響下,也會出現波動。今年3月、6月的相關數據就是很好的例證。前者處于第二個履約期的重點排放單位名錄尚未公布、新配額尚未發放和碳市場政策尚不明確的階段;后者處于碳市場擴容的步伐或將放緩、且新的配額發放時間將推后的階段。這些情況都會使市場參與者持觀望和謹慎態度。
在李霞看來,目前正處于核查階段,企業會根據碳排放量確定交易額度。因此,在這一階段企業交易意愿低是正?,F象。
“從整體情況來看,電力行業以集團公司居多,在進行碳排放權交易之前需要對自身的情況進行盤查。目前,很多地區已在進行招投標,委托第三方進行年度碳排放核查工作?!崩钕冀榻B道。
擴容雖需時間,但要持續推進
當前,全國碳市場雖只覆蓋電力行業,但是據記者了解,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向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發出委托函,正式委托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開展建材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相關工作。
面對這一信號,黃明和李霞均表示,當前全國碳市場擴容的原則是,“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逐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范圍”,從實際情況來看,基本具備擴容條件。
在黃明看來,著眼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整體布局,統籌考慮減排降碳與社會經濟發展,科學合理推進碳市場擴容進程,碳排放數據支撐有待進一步加強,新行業配額份額方案制定難度較大。若要在第二個履約期納入一個新的行業,首先要有面向行業的碳排放核算標準,并核算出至少前1年的排放數據,但其他行業最新的核算標準仍未正式發布。
黃明認為,隨著碳市場數據質量日常管理機制的建立,碳排放核算和報告指南、核查指南的出臺,配額分配方案的完善,排放數據質量將進一步提升,各行業基準值的確定和配額分配方案的制定步伐將加快。
“全國碳市場擴容工作要持續推進?!秉S明表示,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的擴大將促進碳市場交易活躍度的提高;同時考慮到歐盟出臺的碳邊境調節機制會對我國的鋼鐵、鋁等行業會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加快擴容也有利于這些行業提升國際競爭力。
李霞建議,此階段,這些行業可以開展一些節能降碳的項目,布局減碳規劃,為接下來更好地進入全國碳市場做準備。
以水泥行業為例,據央廣網消息,被譽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華新水泥,在湖北黃石建有一條日產水泥熟料萬噸的生產線,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環保協同處置水泥窯線。在先進工藝和裝備的基礎上,通過與阿里云合作,華新水泥在黃石“萬噸線”研發應用水泥低碳制造智能化系統,全年再減碳6萬余噸。
全國碳市場未來將如何發展?
總體來看,全國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短期市場表現符合一般交易市場規律。然而,在黃明看來,全國碳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應從以下幾方面著力推動:
當前全國碳市場相關政策、制度等有待進一步完善,全國碳市場和地方試點市場各項制度并不統一,為更好地形成穩定的市場預期、提高市場交易活躍度,推動形成全國統一的碳市場,明確碳排放權的法律屬性,盡快出臺更高層級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碳市場配套制度,加強跨部門對二級市場交易、碳金融服務以及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聯合監管尤為重要。
例如,《國務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在擬制定、修訂的行政法規中提到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
準確可靠的數據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規范運行的生命線。數據造假、數據報告標準不統一等問題,不利于企業統籌自身的碳排放狀況,做出科學合理的減排降碳決策。應出臺相應規范,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監測和核查機制,制定操作指南,提高碳排放數據質量。
例如,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中提到“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包括“加快完善地區、行業、企業、產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標準。制定重點行業和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完善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制度?!?/span>
在完善碳定價機制方面,在黃明看來,全國碳市場和各試點交易所基準價格定義各不相同,導致不同市場碳價可比性低,不利于交易者形成穩定的價格預期和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建立。若按上文提到的,全國碳市場日均收盤價為60元/噸(約9美元/噸),這不僅低于全球主要碳市場的價格,也低于為實現《巴黎協定》中設定的2℃溫控目標的40—80美元/噸的區間;且全國碳市場的價格表現出明顯的“首日效應”和“履約效應”。因此應形成有效的碳定價機制,參考復旦碳價指數,發揮碳市場價格發現功能,探索多種交易方式,如報價機制、競價撮合機制和做市商機制等,并逐步在配額分配方案中引入拍賣機制,傳遞市場真實交易狀況,減緩價格異常波動。
在支持自愿減排市場與碳普惠市場發展,推動與強制減排市場的互聯互通,形成多層次復合型碳市場格局方面,碳金融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談到創新金融工具時,陸冰清表示,上海環交所依托上海試點碳市場推進了碳回購、碳質押、碳指數、碳信托和碳基金等碳金融創新服務,也在探索和完善碳遠期等衍生品。
此外,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形成多元市場結構;加強市場主體培育,增強交易參與能力;加強和國際碳市場的鏈接,促進國際氣候融資和低碳投資的開展,探索多層次的氣候投融資渠道等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 上一篇:循序漸進建立完善全國碳市場[ 07-20 ]
- 下一篇:一分鐘數讀美麗中國建設(人民日報)[ 07-29 ]